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鸟虫篆的现代化传播探析”

{dede:field name='pubdate' function='GetDateMk(@me)'/}

  论文题目:
鸟虫篆的现代化传播探析
 
 

 
作者姓名:李梦琦
指导教师:黄小峰
研究方向:古文字与文化产业研究
院(系):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
完成日期:2019年5月13
 
 
 
 

 
学术规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                         》是本人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和学习期间在导师指导下为教学和科研需要而创作的作品。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第一作者),即著作权人。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为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学位所撰写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学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央美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及毕业创作/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印刷本及毕业创作/设计作品的电子版图片资料,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允许毕业创作/设计作品以画册形式出版。学校可以公布论文/毕业创作(设计)作品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毕业创作(设计)作品。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 要
 
 
       鸟虫篆是一种古老的贵族文字,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至秦汉时期使用。由于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加以浓妆繁饰的花写,并在字中加入动物形体,被称为鸟虫篆。鸟虫篆研究已涉及其历史发展、文字内涵等问题,然而有关鸟虫篆书法与新兴的鸟虫篆文化产业在社会中的传播发展问题还鲜有人关注。
       当今社会中,以王祥云为代表的书法家以传承鸟虫篆文化为己任,钻研鸟虫篆历史,将文字精髓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开启了将鸟虫篆文化向大众普及的传播工作。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根植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受艺术家艺术情结与使命感的推动,也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笔者以鸟虫篆这一古文字的发展演变为源头,整理出其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不同形态,强调王祥云鸟虫篆书法在鸟虫篆文化传播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对鸟虫篆文化产业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阐释,分析其现代化传播与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探讨其传承意义及发展未来。
关键词:鸟虫篆、现代化、传播、王祥云、文化产业
 
 
 
 
 
 
 
 
 
 
 
 
ABSTRACT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is an ancient noble characters, which was used in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o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Because they are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and ancient bronze objects decorated with animal images and complex strokes, this word is called the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Its research has been involved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s meaning of the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and so on, but about calligraphy creation and spread problems of its culture industry are rarely concerned.
Nowadays, calligraphers represented by Mr. Wang Xiang Yun are committed to transmit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make a study of its history and integrate essence of culture into calligraphy creation, which opens the spread works to popularize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to the mass. This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is rooted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and motivated by an artist’s sense of mission and many social factors.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and its different forms in every historical period is the beginning of my thesis, which emphasizes Mr. Wang’s calligraphy in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I attempt to elucidat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its moder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r ideology. The inheritance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of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Key Words: bird and worm calligraphy, modernize, spread, culture industry, Wang Xiang Yun
目 录
 
 
                                                 引言(绪论)……………………………………………………………………… 1 
                                                 第一章 鸟虫篆在历史中的发展与传播 ………………………………………… 2
                                                 第一节 鸟虫篆文字的演变过程 …………………………………………………… 2
                                                 第二节 鸟虫篆文字的特殊属性 …………………………………………………… 6
                                                 第三节 鸟虫篆演变与传播的特点 ………………………………………………… 10
                                                 第四节 鸟虫篆在当代语境下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 11
                                                 第二章 王祥云鸟虫篆书法在鸟虫篆文化传播中的意义…………………………11
                                                 第一节 传统文化强有力的表达 …………………………………………………… 11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 15
                                                 第三节 实现传统文化向大众传播 ………………………………………………… 17
                                                 第三章 鸟虫篆文化产业在现代化传播中的意义 ……………………………… 19
                                                 第一节 鸟虫篆文化产业形成的原因 ……………………………………………… 19
                                                 第二节 关于鸟虫篆文化产业形成的意义与思考 …………………………………  21
                                                 第三节 鸟虫篆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 ……………………………………………… 22
                                                 结语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 …………………………………………………………………………………27
                                                 致谢 …………………………………………………………………………………33

 
引 言
 
 
       鸟虫篆研究是中国古文字学和书法探源的一项重要课题。容庚先生对这种书体的系统研究开启了中国近代鸟虫篆学术史的新纪元。郭沫若先生认为自鸟虫篆始,中国有了以文字为艺术品的习尚。自容庚以来,有曹锦炎、李学勤、董作宾、罗振玉先生等人以鸟虫篆出土文物为依据,对鸟虫篆的名称、起源、艺术性等问题做过一系列讨论。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近年来,以王祥云为代表的书法艺术家也对鸟虫篆的历史及文化价值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开始进行普及性的研究与传播工作。
       本文从鸟虫篆的历史演变切入,探寻鸟虫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的原因,从其自身具有的各种属性得出鸟虫篆文化传播的特点;以王祥云的鸟虫篆书法为个案,研究传统文化现代化与大众化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将历史中鸟虫篆的发展传承与当代社会中出现的鸟虫篆文化产业的传播进行对比,分析鸟虫篆传播在现代语境下作为一种区别于古文字本身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其现代化转换成果。
       笔者旨在通过鸟虫篆发展脉络及传播的特点的梳理,切实挖掘其传承的原因和意义所在,从而对鸟虫篆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与传承提出建设性意见与思考。


第一章 鸟虫篆在历史中的发展与传播
 
 
第一节 鸟虫篆文字的演变过程
 
一、鸟虫篆的形成与发展
       鸟虫篆由原始图腾演变而来,我们也将仓颉观鸟迹而作“鸟篆”作为鸟虫篆的源起,后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发展兴盛。在这长达三四百年的过程中,鸟虫篆铭文书体丰富,形式多样,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容庚先生积三十年的研究,在1964年发表《鸟书考》一文,对传世四十余件鸟虫篆器物进行考证,始于楚王子午,终于越王州句,流行了一百五十年,有国名可考者,为越、吴、楚、蔡、宋五国。容庚先生著文近四十年后,曹锦炎先生从陆续出土和刊布的材料中分析研究,在《鸟虫书通考》一书中指出,鸟虫书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见于越、吴、蔡、楚、曾、宋、齐、徐等国,从数量上统计,越国器多达全部出土器物的三分之一。
       现在学者的研究,春秋已有十三国诸侯使用过鸟虫篆文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我国青铜时代鸟虫篆发展的黄金期,普及范围广泛,器物形制丰富,工艺制作精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战国中期以后,社会变革反映在文字上,使得鸟虫篆逐渐退去复杂的装饰开始追求简约,利用文字原有结构,以抽象的笔画表达文字美。
二、鸟虫篆的延续
       鸟虫篆历经千年,绵延传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到秦汉以后,由区域性书体变为全国通行的书体。先秦鸟虫篆主要用于装饰,也象征着权力与精神,至东汉,鸟虫书作为六书之一,成为正统书写文字。汉灵帝时期创建鸿都门学,教习鸟虫篆,鸟虫篆仍在社会上层流传使用。

王祥云《鸟虫篆发凡》,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44页。

       汉代鸟虫篆实物中有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两件错金银鸟虫篆铜壶存世,这种双勾花体的铭文已经与文字形成时期的鸟虫篆发生了极大变化。在汉墓出土的图案中,我们还发现了大量带有双勾纹饰的饰物,鸟虫篆铭文的这一形式变化也可能与当时当地的装饰喜好有关。
                                                 
图1 图2  错金银鸟虫篆铜壶 刘胜墓后室出土
       汉代鸟虫篆大量进入印章领域,有着笔画盘曲,繁简互补的特点。笔画的安排既不平均,又能保持全印的匀称。除了出现在玺印上,汉代鸟虫篆也开始大量出现在了瓦当、砖壁上。此时,鸟虫篆的图案效果已基本取代文字意义,且装饰中大多不作具象模拟而以屈曲盘绕、充实空间来实现。汉代鸟虫篆出土文物虽不及春秋战国,但就其制作工艺而言,仍继承了战国晚期的抽象美,装饰效果也更加张扬。
       汉以后,鸟虫篆逐渐由铭文篆刻向书法转化,有学者考证梁武帝非常喜欢萧子云的飞白鸟虫书,赏其用飞白鸟虫书大书萧字。唐太宗将自己的鸟虫篆书法赏赐给大臣,开启了中国交际送字画之先河。武则天撰文的《升仙太子碑》六字为鸟形飞白书,于点画落笔处,形成鸟头状修饰,灵动潇洒,意态盎然,极具美术字体的装饰韵味。

梁燕《古今文字形体的装饰与美化》,《创意与设计》,2015年。

                                                                  
 图3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
       宋徽宗亲用鸟虫篆书千字文,黄庭坚称自己和“张怀”三人把鸟虫篆笔法引入行、草书中。明崇祯年间,潘鸿渐作《三十二篆金刚经》中有鸟篆、雕虫篆、鸟迹书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武英殿刻三十二体篆《盛京赋》文本,乾隆皇帝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各体篆文。三十二体中就包括鸟迹篆、雕虫篆、鸾凤篆、鸟书篆、飞白篆等被认为是传承鸟虫篆的精致篆文书体。
3、鸟虫篆的复兴
       后世流传的鸟虫篆虽早已不是官方书写文字,然而任朝代更迭,时代变迁,仍以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国人考据之风盛行,古代鸟虫篆印章不断被挖掘并研究整理,其中何震、汪关、邓石如等书法篆刻大师们的作品成为20世纪鸟虫篆印传承的重要基础。
       民国时期是一个以制印受到推崇的时代,邓尔雅、方介堪是第一代鸟虫篆印大家,后又涌现了一批以韩天衡、吴子健为代表的上海印人,他们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鸟虫篆印的篆刻技法,在鸟虫篆的传承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中,鸟虫篆书法的传承逐渐为人们所知,仍有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家不断开拓求索。我国20世纪著名的书法家谢云,也是一位鸟虫篆书法家。他倾心于钻研鸟虫篆长达半个世纪,书写的鸟虫篆不拘技法、天真烂漫,扭曲的线条中透着古朴与创造力,表达着书者的激情、浪漫与真诚。
       广西书协副主席黎东明评价谢云鸟虫篆时说:“别人写的鸟虫篆来来去去像走迷宫一样,而谢云先生把鸟虫篆的空间打开,不封闭了,我们看了都感觉很舒服,看上去明白易懂。这确实来自于一个艺术家的胸襟,必须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才能做到。”谢云鸟虫篆书法的特点在于他将古文字创作成大众可识读的书法作品,将鸟虫篆的线条美运用于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风格,他的书法创作对鸟虫篆的研究与传播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4 谢云 鸟虫篆书法
       哈普都·隽明的鸟虫篆取法秦汉,以小篆字形为基础,对笔画进行鸟虫化装饰。利用篆书笔画可以屈曲宛转的特性,通过笔画盘曲回旋巧妙分布空间,间饰以鸟头、鸟尾、鱼虫,以扁方字型作篆独具特色。隽明先生设计的鸟虫形象从传统中来,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艺术个性。

 《谢云书法展研讨会综述》,《中国书法报》,2019年1月。

                                                                  
图5 哈普都·隽明 鸟虫篆书法
       当代著名的鸟虫篆书法家王祥云还是一位鸟虫篆文化的传播者,现任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院长,六岁随父习字,受到古楚文化影响。1964年开始研习鸟虫篆,先后受教于容庚先生以及湖北、河南两省文物研究所古文字专家。80年代后,形成融先秦十国鸟虫篆为一体的书法风格。王祥云的鸟虫篆书法从鸟虫篆铭文中直接获取营养,通过用毛笔临写,将铭文的字迹效果提炼到纸上,创作了很多大幅的鸟虫篆书法作品。除艺术创作外,近年来,王祥云还从事鸟虫篆文化研究、书籍出版、艺术教育及文化传播等工作。
       他在《鸟虫篆发凡》一书中引用过启功先生的论述,“如果书家真能把古代碑刻中的字迹效果,通过毛笔书写,提炼到纸上来,未尝不是一个新的书风。”可见,王祥云的鸟虫篆书法创作是从对古文字的研究和学习中开始,其创作灵感在于刀与笔,青铜与宣纸,传统与现代的转化。
                                                                  
图6 王祥云 鸟虫篆书法
       鸟虫篆的传播经历了形成、发展、延续的过程,发生了各种形式的转变,在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播者与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传承至今。我之所以将20世纪的鸟虫篆艺术称之为复兴,是因为在这个时期鸟虫篆的研究与传承不是个例,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产业。鸟虫篆文化的复兴与鸟虫篆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其历史演变中的特殊属性和社会发展形态都存在密切关联。
 
第二节 鸟虫篆文字的特殊属性
 
一、审美属性
       鸟虫篆根植于图腾,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与甲骨文、金文这类为大众所熟知的古文字不同的是,甲骨文和金文用来记事,具有实用性;而鸟虫篆的特点在于其装饰功能赋予的审美属性。鸟虫篆自诞生起就向着艺术的形态发展,便成为了中国书法的源头之一。它从图腾到文字始终保持了美化生活的功用,始终强调自身的艺术价值。
       鸟虫篆的普及首先在楚文化区域及影响所及的区域展开,南部先民以自然为居,以鸟兽为邻,卷曲的藤状植物,千姿百态的飞鸟,生动的爬行动物启迪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美丽动人的鸟虫篆文字,他们以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阐释。
       郭沫若先生认为:“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的风味……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鸟虫篆文字形成初期就具备的书法性与艺术美,使追求美的人类对它保持着持续的热情,这便是它流传千年,时断时续而没有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地域属性
       南方泽国水乡的鸟虫篆以柔曲为美,北方文字则是以刚直为尚,装饰风格以直线见长,简洁明快。从出土器物的铭文来比较南北鸟虫篆文字体系,北系中正,用笔刚硬理智;南系则天真烂漫,富有想象力。楚国的《王子午鼎》和中山国的《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长篇铭文就因地域的差异表现出鲜明的对比。
                                                   
                            图7《王子午鼎》鸟虫篆铭文                                   图8《中山王方壶》鸟虫篆铭文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第394页。

       鸟虫篆所涉及的图腾崇拜绝非鸟图腾一类,而是由各部族崇拜的图腾复合成一个文字的。这也是其广阔的地域属性决定的。鸟虫篆的地域属性使其文化属性更加丰富多元,因此,它的演变不是单向的,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部族在碰撞与融合中传播形成的。
三、道德属性
       鸟虫篆是以文字为艺术表现对象的,楚人认为鸟有灵性,所以以鸟作为装饰的文字背后承载着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以鸟入书不仅只是作为装饰的手段,也潜藏着中国古人的一种人格取向。候鸟有来去之信,鸿雁可传递讯息,因而,用鸟书写字给文字赋予庄重,使“执者以示信”。
      《墨薮》谓之:“传信鸟跡书,六国时书节为信,像鸟形也。”鸟虫篆作为符节的专用文字,其实用功能与诚信文化紧密联系。“楚昭贞姜渐台待符”故事中贞姜夫人不见昭王符节,宁被江水淹死也不愿同使者离开。这种“处约持信”的行为,成为诚实守信的典范,在社会广为流传。古人将鸟虫篆作为书写在符节、幡信上的文字,便是为了突显它的道德属性。
       鸟虫篆既有作为文字本身表情达意的作用,王子午鼎上的铭文主要记述了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并歌颂他的功德;也作为一种符节铭文的特殊设计,具有诚实守信的含义;刻于君王自用兵器之上,显示出贵族权威和教化功能。《越王州句剑》、《攻吴王光戈》、《蔡侯产戈》等诸侯使用的兵器上的鸟虫篆铭文多为了表明器主的贵族身份,《秦始皇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则象征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鸟虫篆被古人赋予了天地自然的观念,不但在古代有着教化万民的内涵,直到今天,文化传承者仍以它形象赋予的美感化世人,以造字者对美与德的理解告诫今人如何为人处世。
四、贵族属性
       飞白书为历代书法家和帝王所作,却没有成为社会普遍临习的字体,也没有成为国家科举取士中的一种技能要求。唐代国学中设有“书学”,科举中也设置了明书科,但要求“楷法遒美”即是讲究法度,这与飞白书所显露出的云绝雾疏的飘荡有些格格不入。鸟虫篆自产生便属于贵族与帝王,它复杂的花写,精美的

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吕胜中《意匠文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铸造工艺非普通人使用与制作。赵康生曾以武则天飞白《升仙太子庙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为例说明飞白书在唐代越来越多地成为贵族社会的东西。
文字的普遍功能在于交流的实用性,鸟虫篆因实用属性较弱,并未在社会中普及。而是成为古代贵族与帝王私人使用和收藏的书法样式,在社会上层中传播。明清时期,有帝王有意将它刻录传承下来,才使得今天我们对其传承有迹可循。
       鸟虫篆因书写的复杂性而具有了上述贵族属性,也因此在历史的传播中极具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它虽然流传千年,却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传播体系,甚至被后世排除在正统书法教育以外。可见这一属性并不能证明古代帝王对鸟虫篆的喜爱,其后鸟虫篆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民间,探索新的传播路径。
第三节 鸟虫篆演变与传播的特点
 
一、不连续性
       历史中的鸟虫篆传承是碎片化的,现代学者凭借零星的文字研究这种濒临消失的文字。在历史中,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实物遗存,我们尚未发现清晰的鸟虫篆墨迹,连续的史籍记载,这完全可以说明鸟虫篆传播过程中的不连续性与断裂性。而这种文字受到自春秋以来地域发展的影响,至今仍呈现出地域性分布的特点,这一特点还需进一步研究取证。
二、从独立性走向大众化
       20世纪以来,鸟虫篆以多种形式进行传播,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编写出版工作,篆刻领域可谓百花齐放,一批治印名家对鸟虫篆印进行了钻研与创新,但仍以篆刻领域的传承为主。鸟虫篆书法家的创作则更具独立性,通过对古文字的学习研究,直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自王祥云的鸟虫篆书法始,鸟虫篆开始以教育的形式向大众普及,鸟虫篆文化产业逐渐形成,并向着更加具有艺术个性,更加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今天的鸟虫篆文化已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文字,一种古老的书法,它形成了一种具有创造力与普及性的文化延伸趋势,以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为标准,使鸟虫篆尽可能广泛地进行现代化传播。

赵康生《关于唐代飞白书的几个问题》,《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第四节 鸟虫篆在当代语境下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
 
       纵观鸟虫篆发展的历史,特殊属性与传播特点,古代帝王与书法篆刻家皆将鸟虫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艺术来接受,这种接受与传播方式将鸟虫篆限定于个别的艺术表现,使其一直未能普及至大众,鸟虫篆文化传至现代濒临灭绝。
       王祥云的鸟虫篆书法及以他为代表的鸟虫篆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时代特殊性与传承价值。他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出发点,将鸟虫篆从纯粹的文字艺术发展为具有可持续的文化产业。充分把握鸟虫篆文化的特殊属性与传播特点,在研究历史和艺术的基础上研究文化,以实现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这一文化现象形成的特点区别于鸟虫篆历史发展的单一性、独立性与贵族性,在鸟虫篆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突破性意义。
       王祥云强调对文物本身的观察与研究,他的鸟虫篆书法作品全面继承了鸟虫篆文字本身的线条装饰性,将这一美的特性拓展至书法教育领域;他还特别关注鸟虫篆文字的地域属性,通过区分春秋战国时期十三国鸟虫篆文字的不同笔法特点,以直观的书法创作展示给当代大众中国广阔大地上多元的文化性格;他还将鸟虫篆的道德和贵族属性使用通俗的语言进行阐释和延伸,通过文字内涵及传统文化精神解读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使鸟虫篆在古文字研究和书法教育体系找到其真实位置,也使大众近距离认识真实的文化。
       在王祥云鸟虫篆书法推动下形成的鸟虫篆文化产业将实现鸟虫篆在书法与文化教育中的普及,从而实现鸟虫篆的传播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探讨鸟虫篆的现代化传播就要从分析王祥云鸟虫篆书法开始。
 
第二章 王祥云鸟虫篆书法在鸟虫篆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第一节 传统文化强有力的表达
 
一、王祥云鸟虫篆书法的取向问题
       王祥云的鸟虫篆给人最直观感受就是美,好像每一笔线条使观者的心悸动。笔画中的韧性,让人不敢放松,流畅的线条背后却好像提着一口气,如生命的奔腾不息,毫不懈怠。读先生的作品,仿佛在与先民对话,即便不能完全解读文字的含义,也能理解先民通过文字优美的形象传递出的对美好的诠释。
       在王祥云看来,优秀的书法是有取向的。他的鸟虫篆书法取向藤,弯绕盈缺之间,流露着大自然中的瞬息变化;流利洒脱间,透出古楚文化欢脱、神秘之感。象征着自然纯朴的原始信仰,时刻充满向上的生机与张力。鸟虫篆之所以千年不绝,还应归结为人们对美的追求永不停息。
       王老说,文字由符号演变而来,鸟虫篆更是如此,它将图形的一些美的因素保留在文字中传承下去。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盖有两处。其一据远古传说中之“河图洛书”,与夫伏羲之所画,仓颉之所状,假设书画在其最初产生时期,混合为一体,因而揣断曰:“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其二则据许慎《说文解字序》称新莽居摄时,大司空甄丰所定“六书”,其六曰“鸟书”,以谓“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以此推断,张彦远至少认为“鸟书”是具有绘画意义的,这与王老所言不谋而合。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显示出的是天地圣人之意,而书法家们则在书法动作中,将自己的心中之意抽引出来。其实他们的灵感都源于自然,仓颉观象而定书字之形,后世的书法家们从自然取势,从而获得书法的表现性。韩天衡将中国古代文字称为有性情,有生命的。与其说鸟虫篆书法的复兴是一门纯粹的艺术,不如说是书写活动在这个时代寻求的新的表意性,是古文字在当代语境下更深层的延续与表达。
二、鸟虫篆教化功能的重新阐释
       秦汉时期匠人们在制作鸟虫篆印的时候,应该直接或间接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青铜器纹饰影响。马承源、刘敦愿、李泽厚等人认为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是对自然神力的描写和图案化,是统治阶级用来操纵和恐吓下层阶级的手段,同时也为了驱妖辟邪求福纳吉。王祥云将出土文物上具有教化性质的鸟虫篆文字摘录

邱振中《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
韩天衡《鸟虫篆印创作手记》,《中国书法》,2019年总349期。
吴英昌《鸟虫篆印纹饰探源》,《大众文艺》,2018年。
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语言文字与图像 铭文的解读》,北京:三联书店,


出来,构成一幅幅独立的鸟虫篆书法作品,如“孝”、“贵”、“义”、“德”、“强”等,让观者欣赏书法艺术美的同时听到古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王祥云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楚王酓肯盘》中的“赏”字。像一对恋人,登高望远,一边仰望天空,遥想神仙般的生活,一边俯瞰大地,心潮澎湃,得意洋洋。但这个文字的形象又告诫人们,得意不能忘形,高处不胜寒,腿不着地就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只有将短腿拉长,接地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图9 王祥云 鸟虫篆“赏”                              图10 王祥云 鸟虫篆“孝”
       王子午鼎铭文中的“孝”字极富形象性,一个跪坐的母亲怀抱孩子,视若掌上明珠。这是母亲养育子女的永恒写照,它留存下来,让后代看到这个如此美的文字,也听到文字背后美丽的故事,就不会忘记对母亲给予孝道。
       著录于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的“贵”字从构形上看,古人最初造字的本义是“土”最为宝贵,可以生养万物,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古人敬拜萌生万物的泥土,所以将“土”作为财富的代表。后来在文字的演化过程中,下边的“土”变成了“贝”。“贝”在商周时期指的是钱币,又是美丽的装饰品,是金钱和财富的象征。

2008年,第57页。

       王祥云认为鸟虫篆“贵”字的构形,就为我们解读了“贵”字在古人心中的含义,“贵”字被发现于晋国箴言带钩的33字铭文之中,李零先生释出全文,“贵”在文中的大意就是告诫应敬重百姓,不要看他的出身贵贱。

                                                                    

图11 王祥云 鸟虫篆“贵”

       王祥云对鸟虫篆的解读既根据他对字的笔画造型的理解,也结合了铭文释义的教化含义,综合起来,对鸟虫篆铭文进行重新阐释,将复杂的文字拆解为学习者通俗易懂的含义,也同时赋予了古文字一种新的美育功能。王老认为,古人首先赋予“贵”字一种责任,认为“贵”字上部代表“双手”的“双臂”,弯曲变形为一条长龙,来保护国家安全,体现的是国家责任。这层含义从带钩上的“册复毋反,毋作毋悔,不汲于利。”也可以看出。这手臂除了保护国家财产,还保护着百姓的经济财产不受损失,它同时还象征着国王的担当。
       “贵”字中同时还包含着权力与自尊,将“双臂”弯曲就变成了城墙,城墙就象征着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四周用高墙围起,让贵人和财富处于独立的空间之内。不同利益集团和阶层,采用道道分明的界线,也就是通过围墙这个强大的意象,来表达各自的权力。宫城按照礼制,由“四灵”镇守东西南北四宫,辟邪恶,调阴阳。上面是由龟甲和蛇组成的玄武,下面是两个鸟,由两个朱雀镇守南方,保护国家一方平安。他们守护的是中间的“贝”,是国家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显示了城池主人的高贵身份。
       古人创造的“贵”字,在这里表达的是皇族的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些道理既成为中华民族高尚人格的标准,也成为了鸟虫篆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古时候这些鸟虫篆单字是否可以通过拆解来教化人民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此形象的解释更能让处身于现实的我们通过这幅书法作品体会出中国传统的价值准则。王祥云以鸟虫篆书法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意识形态的融合,作品中以美育人的价值观念不但易于大众的接受,更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书法之美的确超越了绘画的具象与情节,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最高境界的体现。也许正是因为以文字作为载体,人们轻而易举接受了这种美传达的道理。直至今天,人们对书法的欣赏方式仍有别于绘画,那些或遒劲挺拔或悠扬婉转的笔画是不必读出声音来的,它是字面之外的道德传承。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将传统文化的内涵用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传达给大众,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用现代大众易于理解的形式表达。传统和现代本就不是对立的,有时候仅仅是传统太深厚了,现代世界的人不知道如何去认识它。对于鸟虫篆文化也是如此,这种少数人研究,甚至少数人识读的文化,它的神秘与美就是它实现现代化转换的天然优势。我们要使这种古文字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首先就要让更多人能认识它,而现在社会中就出现了这样的传播者,努力实现着鸟虫篆文化的传播和转换。
一、北京鸟虫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以鸟虫篆为核心品牌,集鸟虫篆文化艺术研究传承、艺术展览、文化交流、产品研发于一体的文化发展公司。以传承发展鸟虫篆文化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使命,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将鸟虫篆书法艺术作为文化标志装饰于器物之上,使陶瓷、紫砂、木雕、石刻、服装等产品成为鸟虫篆文化传播的载体。民间资本的注入有助于增强产业活力,是鸟虫篆文化传播的关键一环,也是国家政策推动下企业肩负文化传播使命,从而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优秀实例。
                                                         

图12 鸟虫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实景

二、鸟虫篆艺术研究院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于2014年8月4日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是国家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直属,集鸟虫篆艺术研究、传播、创作、教育和交流于一体的国家公益型事业单位,也是我国唯一一所为一种文字专门设立的研究机构。研究院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抢救濒临灭绝的鸟虫篆艺术为宗旨,与北京鸟虫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运营,打造鸟虫篆文化产业集团,共同推动传播工作。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保障,优质内容的注入是切实做到文化传播的关键。
三、郑州鸟虫篆博物馆
       郑州鸟虫篆博物馆暂不对外开放,但专门设立了鸟虫篆艺术展示中心,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穿越时光隧道》:主要介绍管城出土文物中的符号刻画,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示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鸟虫篆文字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第二展厅《走进美丽文字王国》:主要展示商周13个诸侯国的鸟虫篆艺术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第三展厅《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主要展示瓷器、紫砂、石雕鸟虫篆艺术。展示中心的艺术品是由王祥云院长精心创作,全部捐赠给管城区政府永久收藏。艺术中心的建设成为打造鸟虫篆文化艺术产业链,传承非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3 2019年5月市人大领导在郑州鸟虫篆博物馆参观考察

       文化机构的建设致力于以大众能够接受的文化场所和方式进行文化的转换,在这种转换中,我们要注重保存文化的精神内涵,保持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将全面的鸟虫篆文化以最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大众。
                                                

图14 图15 王祥云鸟虫篆书法陶瓷作品

第三节 实现传统文化向大众传播

 
一、民间花鸟字的发展与传播
       花鸟字是鸟虫篆演变过程中在民间传播的形式之一,它由鸟虫篆发展而来,兴于汉代,魏晋时期得以发展,唐宋成熟,明清盛行于民间,流传至今。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以竹子、木头、毛等为原料的刷形扁形笔。
例如泉山板笔的发明,泉山地区的工匠们对书画工具进行创新与改良,创造了泉山板笔,笔画线条开始有了明暗变化,增加了字的维度,有了点线面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一)花鸟字与鸟虫篆的继承和差异
       20世纪90年代,徐州泉州区的民间艺人在鸟虫篆的基础上不断对文字样式进行装饰,明显是对鸟虫篆铭文复杂装饰的继承,然而花鸟字从表现形式到材质功能都与东周时期的鸟虫篆有着一定区别。
       首先,鸟虫篆为贵族所用,特别是铸刻于兵器上的铭文,多为表明器主的贵族身份,而花鸟字则产自民间,已成为一种通俗、带有娱乐性质的绘画文字;第二,部分鸟虫篆是直接由某些图腾或刻画符号演变而来,发展成美化了的文字,而花鸟字则完全通过文字加装饰形成;最明显的差异便是从青铜器上的铭文铸造变为纸上的书画艺术。鸟虫篆刻于器物之上,目的本是装饰器物,但因此改变了文字,使之产生独立的美感。民间工匠的装饰便是借书法之形躯,换墨色为丹青。
       花鸟字是鸟虫篆在后期,尤其是民间的延续,它将鸟虫书中先民们对美的体会,对德行美的理解加入更多美的图案,表达出更丰富的吉祥寓意。虽然经过了从书到画的转变,而其以优美的形象装饰文字本身,最终以更加生动的图像给观者以审美感受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花鸟字对于现代化传播的启示
       一个社会下层的扫地人在无意之中推动了一个大文化人的灵感,解了苦苦寻找书体的燃眉之急。当大文化人产生新的灵感把旧的随手丢弃之时,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又轻轻将它接住揣进自己的怀抱——这就是飞帛板书的故事。正如先生所言,飞白书与花鸟字皆缘起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多种思维与灵感的碰撞使文化产生新的活力。因此,鸟虫篆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仍然不能脱离大众而成为少数人欣赏的文化艺术,大众化将成为其传承中最重要的条件。

二、当代语境下鸟虫篆文化与大众的互动
在民间发展延续下来的花鸟字只是鸟虫篆流落民间的一支,在当代社会中,

陈原川《字与画的嬗变——从鸟虫书到花鸟字的演变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年。
刘耀桢《鸿都门学书法教育窥析》,《中国书法》,2019年1月。
吕胜中《意匠文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还有许多丰富的鸟虫篆艺术以不同的形式实现了与大众的互动和交流。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生成独特的模式,鸟虫篆艺术的审美、道德以及贵族属性也将成为鸟虫篆现代化传播的亮点,成为鸟虫篆走进大众生活的关键切入点。
       鸟虫篆书法艺术展曾在鸟巢以及北京市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两次展出,展览共展出鸟虫篆书法69幅精品,鸟虫篆瓷器、木雕、石雕、紫砂等40件精品,通过展览、讲座、艺术培训等方式向大众展示鸟虫篆艺术的前世今生,让人们了解古代文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后期,鸟虫篆书法培训正在筹备,鸟虫篆书法字帖正在编写,鸟虫篆课程正向大学校园推进,这些能够使大众以各种渠道学习鸟虫篆文化的互动方式已经走进了公众生活,更多推动鸟虫篆文化传播的互动形式正在发展。这种文创产业的兴起,文化与商业的配合可能无法让艺术直接上升至精英化的阶段,但这种传播模式必能使鸟虫篆这种濒危文化得到快速的普及从而得到有效的传承。

第三章 鸟虫篆文化产业在现代化传播中的意义
 

 
第一节 鸟虫篆文化产业形成的原因

       鸟虫篆的发生发展自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楚人喜凤而创造了鸟虫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因其具有的装饰审美和道德教化功能而使用,延续至唐宋,鸟虫篆基本已丧失其作为文字的使用功能,成为一种被帝王贵族欣赏的书法艺术。直至清代民国时期,鸟虫篆的复兴开始走向保护、传承。
       随着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美育的极力倡导。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鸟虫篆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自身又具有生动的形态,既能追本溯源研究其文字演变,亦迎合了大众对美的追求,可谓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得。鸟虫篆最终由一种古文字发展成现在的文化产业包含着复杂而多元的因素。
一、经济高速发展
       鸟虫篆文字被创造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强盛,生产力的发展,使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首先可以自给自足,人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开始有欣赏美和追求美的能力,开始对文字加以美化,鸟虫篆文字得以产生。当今社会人们又迎来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有所提高。经济的稳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人们享受艺术的滋养,自觉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都是以物质需要得到保障为前提的。
二、政策大力扶植
       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此,文化部专门成立了中国鸟虫篆艺术研究院,郑州管城区委、区政府规划建设商都历史文化区,并专门设立鸟虫篆书法艺术展示中心。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国家政治权力的推动下,承载了千年文化艺术变迁的鸟虫篆再一次蓬勃复兴,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既传递着古代文明的神秘信息,承载着近代学人的研究精神,又将当代书家对古文字的理解,对美的探求激发出来。当代的鸟虫篆文化在以王祥云为代表的传播者的推动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艺术家的使命感
       如果没有致力于鸟虫篆文化的传播工作,王祥云可能会成为一名花鸟画家。在采访中他提到了自己对书画的权衡,“社会中不缺我一个画花鸟画的,但如果我不坚持做这个(鸟虫篆文化传播),这个文化可能就要消失了,所以我选择了写鸟虫篆而不是画画。”对王祥云而言,让这种濒临失传的古文字被更多人知道已经成为了他的责任与义务。社会中就是因为有越来越多像王祥云一样的传播者,他们可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业,但因为热爱鸟虫篆书法而聚集在一起,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想了解鸟虫篆的人,这就是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感与担当。
四、文化自身的生命力
       鸟虫篆文化的传播虽不连续,但也承袭千年,熠熠生辉,对热爱文字美,欣赏书法美的大众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而且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这也是它在现代语境中受到更多大众喜爱,并愿意去学习它,传承它的重要原因。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久,鸟虫篆文化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观念,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这就是它得以被发现、研究、传承的根本。
五、大众的审美接受能力
       中国的传统有千万,那些被保留和继承的部分大多有美好的本质,而那些美的行为就存在于文化、艺术有关的活动中。人自觉地接受艺术与美,本能的背离无用与丑,并且将一直沿着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鸟虫篆的艺术美与文化吸引力准确的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要与一种猎奇心理,这种特殊的属性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被文化氛围浸透的土地,更离不开那些将原汁原味的传统保存下来的传播者们,大众接受传统文化一方面在于社会进步,大众的审美能力和素质普遍提高,还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后天的美育。

第二节 关于鸟虫篆文化产业形成的意义与思考
 
       文化产业通过现代化的商业模式,丰富的文化形式拉近传统文化与当下大众生活距离的产业形态,是文化与商业通过有机地融合对传统文化实现的一种现代化转变。鸟虫篆文化产业使冰冷的青铜铭文成为有温度的文字,使动人的书法艺术融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于一身。一种大众陌生的文化想实现传承,需要以一种新时代的方式传承。借助新媒体进行文化创意推广的方式,开展讲座展览实体传播的方式,与院校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使鸟虫篆艺术洗脱了尘封的历史感,拥有了更加切合时代的亲和力,让现代的人们可以触摸到历史,亲近传统,更让年轻一代识读鸟虫篆文字,了解鸟虫篆书法,喜爱鸟虫篆装饰艺术。
       鸟虫篆处在中国古文字学、书法史学、工艺美术学的交叉领域,它在现代化演变的过程中,从早期的古文字以书法篆刻的形式发展下来,传承至今,书法篆刻成为现代人保护这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将传统的艺术门类归类于非遗文化艺术,以更加丰富和贴近大众的形式传播,最终使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自身的发展。鸟虫篆文化产业的形成基本实现了鸟虫篆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播,鸟虫篆文化的基础性普及,使这一文化免于消失。
一、鸟虫篆文化产业的历史价值
       鸟虫篆从商祖王亥到春秋十三国诸侯,从秦始皇到咸丰帝,从西泠印社到今天的鸟虫篆文化产业,鸟虫篆的发展演变贯穿中国古今历史,其悠久的历史成为它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的基础。鸟虫篆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传播具有传承先秦文字、保存中华大地珍贵遗迹的历史价值。
二、鸟虫篆文化产业的艺术文化价值
       鸟虫篆文字是古人留下的精美艺术品,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祖先造字丰富的想象力,也表现出古人惊人的造型能力和铸造工艺。鸟虫篆文化产业的出现使今人得以欣赏文字创造之美的艺术价值,认识先民教化与信仰的文化价值,研究人类文明背后富有魅力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鸟虫篆的艺术文化价值是其形成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三、鸟虫篆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价值
       鸟虫篆文字的审美属性、地域属性、道德属性以及贵族属性决定了其多元的传承价值与产业开发价值。鸟虫篆出土文字的研究、学习、传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重大意义;其内含的道德观念与民族精神对当代的美育体系、社会治理、传统文化解读都起到引领作用;其研究性著作的出版,相关课程的开设,衍生产品的推广,文化活动的运营都将为非遗文化与产业发展融合贡献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这一价值将成为鸟虫篆现代化传播的重要保障。
       鸟虫篆文化产业在现代化传播的过程中最应保持住的就是延续传统,再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好,所谓用现代的话语最真实、最贴切的反映传统的精神。让鸟虫篆文物研究得以延续,鸟虫篆艺术得以传承,鸟虫篆文字的表达更贴近当代生活的需要,而传承的核心在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的精神,包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追求美好生活的审美价值,诚实守信的完美人格。

第三节 鸟虫篆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
 
       鸟虫篆发展到今天已走上了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其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以及社会经济价值都是值得认可的。在现代化传播过程中,仍会遇到发展周期长、重包装轻内涵、人才匮乏、学术不精、资金短缺、政策不完善、公众参与度不足以及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鸟虫篆文化产业需要较为全面而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划。
一、适度融合,从传统中寻求突破
       要在将传统研究透彻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从历史悠久的鸟虫篆文字中汲取养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要适度,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消费能力等。积极尝试,找到古文字、书法篆刻、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以及公众参与的突破口,开拓鸟虫篆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新思路。
二、善于学习,创新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还属于国内的新兴产业,鸟虫篆的传承与发展有其特殊意义。认清实际情况,吸收国内外成熟文化产业或行业标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合理整合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三、积极传播,开展强有力的合作支持
       主动进入国际市场,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打造中国特色文化品牌。注重合作与内部沟通,以文化交流、产品输出等形式扩大文化影响力,建立多渠道合作机制。
四、资源引进,拓宽技术支持
       通过多方资本、人才、设施的引进,让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进行充分对接,以互联网、新媒体等科技手段持续推动鸟虫篆文化的传播普及,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化传播!
       鸟虫篆文化传承的未来在年轻的一代,人才的培养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鸟虫篆研究还有许多空缺等待我们填补。每一个文化的传播者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扎根钻研,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传播所学,鸟虫篆文化将延续先辈衣钵,充分展示其价值,将传承作为其传播的最终使命!
 
 
 

结语

 
 
       在鸟虫篆的现代化传播过程中,与其说是这一传统文化在现实中找到了发展的土壤,不如说当代的社会发展需要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的支撑,我们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反思、认识来找寻现代语境下人们的精神追求。鸟虫篆在历史传承中的断续等多方面因素使它在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并非正统,但在千年后的当代社会中,鸟虫篆文化产业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文化现象是应时代而生的,王祥云的鸟虫篆书法及实践是文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是鸟虫篆文化产业传播的重要媒介,只有将文化的传播当成一件事业来做,才能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让非遗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在与传统文化语境严重脱节的今天,我们找到的传统文化,我们宣扬要保护和继承的传统文化有多少是真正的传统,又有多少是以传统为名进行的商业炒作。这一问题的区分需要我们在接受和传播的过程中有学习和判断的能力,有积极学习的热情也有敢于求真的勇气,认识鸟虫篆文化的历史脉络,认清鸟虫篆文化产业在当下传播的特殊意义,及时发现并纠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真实的纯粹的文化方能持续的传承!
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不是单一的文字形成、演化,文物保护、研究,或艺术的教学传承,它是综合性的融合与互补。我们只有广泛地去接触各类知识信息,积极去探索文化与各领域碰撞的可能性,只有保持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初心,如鸟虫篆一般的传统文化才不会在消失的边缘挣扎!
 
 
 
 
 
 

参考文献

 
 
书籍:
王祥云《鸟虫篆发凡》,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宋)薛尚功 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阳球》,北京:中华书局, 2017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
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吕胜中《意匠文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邱振中《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语言文字与图像 铭文的解读》,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哈普都·隽明《哈普都·隽明鸟虫篆书技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文章:
容庚《鸟虫考》,《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梁燕《古今文字形体的装饰与美化》,《创意与设计》,2015年。
《谢云书法展研讨会综述》,《中国书法报》,2019年1月。
赵康生《关于唐代飞白书的几个问题》,《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韩天衡《鸟虫篆印创作手记》,《中国书法》,2019年总349期。
吴英昌《鸟虫篆印纹饰探源》,《大众文艺》,2018年。
陈原川《字与画的嬗变——从鸟虫书到花鸟字的演变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年。
刘耀桢《鸿都门学书法教育窥析》,《中国书法》,2019年1月。
贺依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3期。
宋青《传统与现代:青铜编钟的铜文化传播价值研究》,《铜陵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附件:
2019年2月26日对王祥云先生关于鸟虫篆书法问题的采访实录
(受访者:王祥云;采访、文字整理:李梦琦)
 
       笔者:您是从何处了解并学习鸟虫篆书法的?
       王祥云:我是六岁接触鸟虫篆的,家族资料在文化大革命时烧掉,后从一部分爷爷给父亲留下来的资料了解。我六岁开始跟我父亲写字,我父亲鸟虫篆写得很漂亮,他不但鸟虫篆写的漂亮,他的行书,楷书写得都非常好。书法不是单一的,真正的书法家各种体都要会写。我父亲早年练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比较多,是宋代的一个版本,当时我们家有很多宋版书,包括画画还有写字都是以宋代字画为基础。这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里面大部分都是鸟虫篆,可惜的是我家那本宋版的丢掉了,剩下的那本是民国时出版的。因为宋版书文化大革命时抄家,我们家的书全都用来烧火做饭。那个时候书都要烧掉,我们说我们自己烧,就用来做饭。
       我祖父死的很早,我没有见过我祖父,我父亲的鸟虫篆是从我祖父那里学到的,因为他留有东西,他们是怎么学的,没有跟我讲。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父亲光教我,让我去学,19岁我离开我父亲,就再没见过我父亲,我去当兵以后我父亲就去世了,所以我跟我父亲只在一起生活了19年,在外地上学4年,所以真正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是15年。在这15年中正儿八经跟他学了9年时间,小学到初中的一部分时间。
       鸟虫篆是宫廷文化,这也是后来我从我们家的家谱中知道的。实际上明朝的时候我们家就有人坐到皇帝的老师,就是帝师,叫做翰林,这个翰林他们是有可能见过这个东西的。这之外可能跟地域性也有一些关系,那个地方当时属于蔡国,蔡国的鸟虫篆,我那个村庄本身是个大集镇,是古代进京赶考的交通要道,再往前走是一条河沙河。我们离召陵有8里地,中间一个村子不隔,召陵地势最高,我们这边靠河,专门挖了一条河,通过河把粮食运到召陵去。这就是鸟虫篆与我们家的渊源。
       鸟虫篆起源很早,起源于商代,它是中国书法的源头。鸟虫篆开创了中国的三种文化:一是以鸟虫篆文字为艺术的书法艺术;二是玄鸟生商:农耕文明到商业文明(中国商业文化从鸟虫篆开始:商品交易)商代商人始祖:王亥(“亥”以鸟虫篆书写)开启商业文化的先河;三是鸟虫篆开启社会治理文化的先河。当时国王用文字艺术以文化人,用文化去教育他的部署臣民,让国人走向文明(低级走向高级文明)这就是鸟虫篆的教化功能。
       笔者:鸟虫篆文字是如何发展演化的?
       王祥云:鸟虫篆是楚文化,后来楚国因国力不济未能统一中国,秦统一中国后很快为汉所灭。汉人就是楚人,所以就是楚把秦灭掉了。汉高祖刘邦规定大臣必须认识三千鸟虫篆,风俗三千,不认识三千就不能做官。其实汉朝就是楚国人建立的王朝。
       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八种,西汉仍是八种,东汉时王莽改为六种,鸟虫篆仍为六种之一。鸟虫篆在国王的推动下(国王通过这种文字教育人民)通过字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都融于文字之中。
       这种书法是一种带有教化性质的书法,有别于现在的纯装饰性的书法。展览中将每个字展开解读,实际上古代人就是这样让老百姓理解。
       象形文字中的“孝”字最早是一个小孩拉着一个老人走,就是孝。后来楚国人将它变成一个母亲抱着一个孩子,认为母亲把孩子养大,这个小孩必须拉着老人。观念上是一个反转的更新。鸟虫篆不是一种纯粹的书法,它是一种装饰艺术,装饰的过程也是感化的过程,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为官,如何从政,所以把文字打开以后,它起到一个教化作用。
       笔者:这种文字的教化功能是否有史籍记载呢?
       王祥云:想探究中国文字的教化功能,就要搞懂中国的文字从什么地方而来,中国人造字的时候认为万物都有灵气,有灵的万物创造了文字,这种灵气又是人赋予的。看到树造“木”字,上面是树枝,下面是树根,中间是树干,这就是它的灵魂。中国的文字是形、音、意结合造出来的。鸟虫篆也是按这种看形知音,读音知意的方法创造出来的,鸟虫篆是一种美化的文字。它为什么要美化呢?
       第一,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有时间,有实力美化(吃不饱不做)。
       第二,价值观的融入(没有价值观不可能出现这种文字),当时认为万物有灵,中国的文字是有灵魂的,动物是各个氏族崇拜的神,文字从图腾演变过来,当这个神化作文字的时候,他们就对文字非常敬畏,敬畏的文字放在最标准化进行美化,美化后装饰自己的生活,占有这个图腾的动物越多,财富越多,权力越大。那复合图腾是怎么来的呢?强大的部族灭掉其它部族,就得到多个复合图腾,三四个复合图腾和在一块就构成了一个文字。崇拜的动物各不相同(蛇、老虎、兔子、牛),这些动物占有的的动物不是动物本身,是那个部族,占有的是图腾,象征着权力,财富。
       第三,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因素),鸟虫篆最早发源于楚国,河南的新郑(郑州)这个地方有熊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有熊氏封楚王,河南淅川县县城(第一个都城)丹阳,南阳是个盆地,依水而居,汉江平原迁移,下游都是大平原,汉江平原到处都是沼泽地,藤状植物,鸟类很多,自然环境很美。艺术必须有取向,书法有取向,欧阳中石的字取向舞蹈,楚国的鸟虫篆取向弯绕的藤状植物,软中有硬,硬中有软。(十九大人民大会堂《中国梦》)自然环境在文字上的一种再现。带徒弟传(播)的更快一点,收徒弟不受时间限制,带研究生每年是有限的。
       中国好多书法家讲不出为什么这么写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为什么能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们是从书法的根(源头)来理解的。知道书法的出处。为什么比下来了?字达不到水平;现在的书法家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书法要从源头上讲,中国的书法是一个体系,最早是从符号刻画开始的。人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创造的文字,最早是结绳记事,小疙瘩记小事,大疙瘩记大事,但时间长了,系绳子的人记得,其他人记不住了。他死以后,后面的人就无法知道前面的事。后来有些地方就采用堆石头的方法,有个事就堆石头,小事就堆一块小石头,大事就堆一堆大石头,堆石头的人死后也无从得知发生的事了。这时才想起来刻个记号,最早是刻个记号,谁弄个什么东西就刻个符号刻画,看起来像什么就刻出来。符号刻画在中国历史上使用了5000年,这个时候文字发展的很慢,从最早发现的(符号刻号)到象形文字出现有5000年的过程。5000年以后,符号刻画向着几个方向发展了,一个方向发展成象形文字;一个方向变成了符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记号;还有一种被淘汰了;极少部分直接变成了文字,变成了四个方面。记号和淘汰的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了,文字这边就变到象形文字,商代有很多象形文字,从刻画变到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中国用了大概2000年,这时候进化就快了。两三千年这就出现了甲骨文,这时候文字就又开始分化了,一部分变成了甲骨文,一部分变成金文,还有一部分变成了鸟虫篆,这是往三个方向发展。还有一部分,直接变成字的那部分变成了金文,变成象形的那部分大都留在了甲骨文,甲骨文、金文里都有象形。
       这时候的分化是文字和艺术的分化,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记事的,甲骨文记录的是有关巫术的“鬼事”,预测将要发生的事;金文记载的是人事,何时发生了这场战争,谁造了这个鼎。鸟虫篆就变成了一种艺术。那两种文字是实用的,鸟虫篆则是艺术的。中国的文字开始分化成艺术和实用两种,真正的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从鸟虫篆开始的。鸟虫篆是中国书法的源头之一。后来的书法既有取之于甲骨文的,也有取于金文的,还有取自鸟虫篆的,三家源头文字共同创造了我们后来的书法艺术。鸟虫篆跟随大篆一脉,小篆变成隶书,隶书变成楷书,之后就出现了行书、草书。楷书的书写比较规范,从楷书出现以后,认为篆书不好认,以前的大篆、小篆、鸟虫篆、隶书统统都不再用了。楷书成为了当时全国统一的文字,虽然统一了,但中国人怀有一种怀旧的思想,好不容易创造出一种文化,不能让它一直(停滞)。鸟虫篆是老祖先创造出来的,最早用于宫廷,还重新回到宫廷。原来在宫廷,后来走出了宫廷,后来还回归贵族使用。曹操祖孙三代都跟邯郸淳学书法,曹操会写鸟虫篆,王羲之会写鸟虫篆,是很有名的鸟虫篆书法家,这些后世都不知道。
       魏晋南北朝时,篆书都不再使用了,鸟虫篆又回到宫廷,宫廷一直流传到清代咸丰皇帝,《容庚传》中有所记载。清代书法家杨灏有写,在清史中都有所记载。中国的书法变成礼品是从唐太宗时开始的。清代后来国力不济,顾不上传承遇到问题,鸟虫篆就衰落了。民国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文化救国,医学救国,科学救国,知识分子从各个不同角度成就中国。老师容庚先生他们家就研究鸟虫篆,他开创了那个时代我们国家研究鸟虫篆的先河。他是近代鸟虫篆研究的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下,郭沫若,罗振玉等考古学者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
       笔者:清代包括以后书写鸟虫篆的人有哪些呢?
       王祥云:鸟虫篆书法在明朝的时候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明代一位著名的雕刻家认为这是雕虫小技,把鸟虫篆排挤在外,因为他的名气很大,直到容庚之后才得以正名。写鸟虫篆的人寥寥无几。研究的人多,搞研究的人不见得会写。为什么写的人寥寥无几呢?首先是资料比较匮乏,资料很少;第二,这个字组成篇章比较困难;第三因为它不好辨认。汉代以后大部分是通过印章表现出来的。写书法就是我们中国成立书协的第一代(届)书协的副秘书长谢云,篆刻比较有名的是上海书协的副主席韩天衡,真正有名气的就是这两个人。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当学者去研究的。像我们这样把鸟虫篆大规模的复原,写出来的基本上没有。
       笔者:谢云老师的鸟虫篆给人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您是怎样看他的鸟虫篆书法作品的?
       王祥云:它是变体,包括他跟韩天衡,他们为什么写出来是那样,跟他们生的地域有关。他们都是江浙那边的人,江浙是吴越文化,吴越那边的鸟虫篆,它不是楚国的鸟虫篆。楚国的鸟虫篆最早,吴越也有鸟虫篆,吴越是受楚国的影响创造了这个鸟虫篆。谢云的鸟虫篆是在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出土文物中有十几个国家的鸟虫篆,每个国家的文字都不相同,谢云鸟虫篆是受越国文字的影响比较多。他写的鸟虫篆比较小,这个文字审美不一样。书法的审美是要求按照黄金分割率去写的,谢云的变体大都变成方形的而不是长形的,这种方形的是受器物上的(铭文)影响,他是受最早的出土文物的影响比较深,后来的出土文物他已经融入不上了,改变他的书写习惯很难,所以他写的都是方形的。
       笔者:您在书写鸟虫篆的过程中会区分它们的地域性吗?
       王祥云:会的,后面这张就是楚国的,楚国的就写楚国的,楚国的选一种,不管哪个国家的文字统统变成楚国的去写,架构一样,用笔的方法变一下,它就过来了。这张越国的作品,它(用笔)就是越国的。四个字不见得都是越国出的,不同的国家得按照不同的(用笔方法)来写。宋国的鸟虫篆与楚国的有点接近,因为它离楚国比较近,受楚国和晋国的影响比较重,它既有自己的,又有别人的东西在里面。蔡国的就柔曲,不同国家就有不同的造型,我的鸟虫篆也融入了我自己的一种写法,但是你要是以哪个国家为主的时候你应该把当时文字的那种美表现出来,这是最好的。十三个国家使用的鸟虫篆都不一样,所以写出十三种类型的东西。
       笔者:如果将您与谢云的鸟虫篆相比,是否能说您的作品是在比较严谨的研究一种文字,而谢云用浪漫而又近乎疯狂的情感在创作?
       王祥云:我和谢云的书法不一样,我的书法带有我自己的书法韵味。我表现的现代鸟虫篆书法首先取向鸟虫篆的柔美,增强它的识读性,排除大家不容易接受的东西,变成现代的书法,为现代人服务。创作的时候更加需要融会贯通,把各个国家的文字融入到书法作品中去,形成自己的风格。
       笔者:您认为书法从制作系发展到书写系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王祥云:(书写系)很难写出制作系那么精,变化那么多的东西。现在的人要达到那个时候制造出的水平是非常难的。青铜器的模具可以精雕细刻,你写的时候是要一笔写下来的。你肯定不能描,你写的难度肯定比那个大。现在不管多么伟大的书法家,你绝对写不出金文制作时的精美。许慎是我们那个地方的人,我们那个地方人对许慎也比较崇拜。十九岁以后就跟老师学的多了,老师是理论上学的多。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容庚给了我一些书,我把这些书带到部队,没事的时候就学。我那时候是因为文艺特长特招到部队去的,在部队当了十个月兵,因为写这个就被调到连里当文书,文书就有时间练字。在连里当了一年文书就到了营里代理书记,后来规定要下基层,我们又下去当过班长,排长,指导员。管连里当政治工作,没当一年就调到军区机关,到政治部去了,考察干部以外的时间都闲下来练字。
       笔者:飞白鸟虫书是您的绝活,您是如何开始练习飞白鸟虫书的呢?
       王祥云:飞白书起源于鸿都门学,汉灵帝特别喜欢鸟虫篆,他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艺术大学洪都门学。写了一个《鸿都篇》歌颂祖上的功德,蔡邕将鸿都篇写好后,皇帝很满意,下令刻在鸿都门上,并且要使用一种之前未曾用过的鸟虫篆书体。满朝文武若想不出都要被杀头,蔡邕受到了院中仆人扫地的启发,发明了用细竹条书写的飞白书。
我写首先我不用竹板子,你写这个就要研究它为什么被淘汰,因为它脱离掉书法,书法最基本的东西,第一是笔墨纸,这是材质上的;第二,它必须是软的东西,毛笔书写出来的东西,那是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它已经脱离了书法的本质。书法真正是从毛笔上去练,用毛笔的笔法写出来的字才是书法,所以我是从这个角度想的,用书法技法表现。竹板子它用起来,但没韵味。宋朝时宋徽宗将它传入民间,大多是画出来的,也用竹板,现在民间就用什么的都有了。
       笔者:近年来鸟虫篆文化工作有何创新之处?
       王祥云:鸟虫篆的传承,我们从非遗这个角度来做,鸟虫篆它既然有这么多功能,我们就不应该让它在历史上消失。研究的人很少,这个领域也很难很快地收获,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形成一种气候,让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团队,主要还是国家推动,文化部重视,把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去传承;第二是展览以后我们遇到很多大学的合作,现在我们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定下一个鸟虫篆国家社会治理文化课题研究,这样就有更多人参与,国家扶持的力度更大。我们国家最早搞这个装饰文字是干啥的,它是美化生活的,通过字的美丽让人们看到生活的美好,是一种享受,一种心情的愉悦,目的是这种吉祥。同时,在吉祥中人们在净化自己的心灵。
 
 


 

致谢

 
 
       时光荏苒,四年美术史的本科学习即将结束,于我而言,这是收获的四年,也是美中不足的四年,还有更丰富的领域需要研究与开拓。我要感谢我的授课老师们,尤其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小峰教授,是他对我选题的肯定以及多次细心指导,使我有信心把这一选题深入下去!同时,还要感谢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的王祥云院长,将我领进鸟虫篆文化的大门,传授我丰富的知识,帮助我获取了许多资料。最后感谢所有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支持与鼓励的老师、朋友、家人,谢谢你们!
 

COPYRIGHT (©) 2017 绿锦网络.